这是一首散文诗,完成于1922年3月28日,发表于4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文学旬刊》。部分出版社的《朱自清选集》把它归类为散文,但根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1986年编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却是把它归类为诗。这是比较可靠且正确的。这也可以从他写给俞平伯的信中看出:
“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己。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这也是《匆匆》的由来。诗人因为“回想上的惋惜”,而感予抒发。诗人借描写自然景致、生活片断,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首诗写得浅白简练,朗朗上口。文章“浅白简练”也是朱自清的作品特色。其外,诗人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他的感情。比如以上的两个例子,便是用了排比,造成一股流畅的气势。再来,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把“日子”拟人化了。如:
“我察觉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另外,诗人也用了对比,比较明显的有: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诗人以针和滴水之微,与百川大海之宏大对比;进而流露出生命的短暂。此诗重于抒发而非载道,于是诗人利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发出了他对人生与时间的疑问。比如第四段,便是由一连串反问句组成的。
总个来说,诗人在诗中表示他对自己渐渐年长,却又捉不紧时间,而感到无奈、空虚及不知所措。他甚至感到紧张与恐惧,所以他才会“汗涔涔而泪潸潸”。而第四段中的“徘徊”一词,指的应该是思想上的“徘徊”,做事常常犹豫不决,虚掷了光阴。虽然诗的表面上看来似无限哀叹及矛盾,但诗人都应该明白不能让青春逝去。应有所作为。
我认为诗中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我们一直埋怨时间不够用,但却常常不知如何安排一个空闲的下午;要等到年老病重时,才发现还有好多事没做,时间却匆匆而过了。
最后,诗人也在诗中探索生命的价值,一连串的反问带给读者们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参考书目:
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香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陈孝全《散文大师·朱自清》,台北: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余传明《国学宗师-朱自清》,台北:大步文化,20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