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书】[美]卡罗琳·帕克丝特《巴别塔之犬》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

【翻翻书】张爱玲《张看》


张爱玲的文笔总是很直接,故事明明叙述着现实的生活,却直接得露骨,看到这样的叙述,总要吃一惊,然后怀疑:“真是这样写了吗?”又回头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会怀疑。这样的叙述如迎面而来的飞刀,避无可避,或者说像是一把刀在心上刮了好几下,每一刀都要刮在伤口上。怎么会有人把这些现实的真相写出来?近乎残忍的描写,对我来说,虐心呀。

【翻翻书】小王子

他们说,中国的译本不好,以往都有察觉到,却没有确实的认知。但,买了就是买了,也不好抱怨了。我在火车上看完后,就转送给地底了。故事蛮不错的,其实。以前其实有读过,不过都忘了。里头的确包含很多哲理,虽然不长,不过那小王子还真是忧郁的小人儿。我觉得他流浪的经历很有趣。国王、酒鬼、地理学家、守财奴、点灯的人、狐狸等都很有趣。虽然地球上的玫瑰园长满了玫瑰,但小王子真正牵挂的不是玫瑰花而已,他牵挂着的仍是他星球上的,那独一无二、任性的玫瑰。如狐狸所说的,那是被驯养的玫瑰,或者说是小王子被驯养了?不错的童话(寓言?)。

【读读诗】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1〕新醅酒〔2〕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注释】

〔1〕绿蚁: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细如蚁;
亦是酒的代称。
〔2〕新醅酒:新酿,未滤去糟的酒。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28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官高左拾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以越职言事罪,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任期间,体恤百姓,广结人缘,颇受民众的爱戴。晚年好佛,定居洛阳。在文学上,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要求诗歌反映时事,起教化民众、劝戒和讽喻统治者的作用。他亦强调“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创作艺术上,则要求主题鲜明,通俗易懂,朴素质直。白居易将其主张实践在作品上,著有《白氏长庆集》。


【题解】

《问刘十九》,“问”,有询问的意思;刘十九则是诗人的好友。“刘”是姓氏,“十九”则是排行,唐人流传堂兄弟的大排行。刘十九即是刘柯,河南登封人,是一名隐士,白居易在江州认识的朋友。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任司马(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时作。


【译文】

新酿、未过滤的酒,浮着细如蚁、泛绿的泡沫;红泥砌成的小火炉,燃着让人暖和的火;傍晚快入夜的时候,天似乎要下雪了;在这惬意的时刻,朋友,是否愿意与我喝一杯呢?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唐文人嗜酒,人所皆知,在寒冷的夜里,能与友好把酒畅谈,更是文人的一大乐事。本诗便是以此心情而作。
这首诗可以从两点来谈;第一,劝酒诗或邀酒诗?即是白居易的友人是还未到?仰或是刘十九已在室内与诗人共饮?显然的,这首诗可适用于室内或室外。在室内的层面上,“绿蚁新醅酒”并不是好酒,新酿又未滤清酒渣子的酒,总是带些苦涩的味道,并不好喝。怪哉的是,白居易竟以它来招待朋友?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两位早已在室内饮酒多时,好友共饮,这一畅快,竟把那些好酒都喝光了,就只剩这“绿蚁新醅酒”了,刘十九这时也不胜酒力,白居易也只好劝一句“能饮一杯无”了。
在室外的层面来说,则是书面的解释,白居易写了这首邀酒诗后,就差人快马加鞭送给刘十九;白居易在等候的时候,望向室外,却见“晚来天欲雪”,不是行路的好时候,不免有些担心,却又期待好友的到来,最后也只能叨念一句“能饮一杯无”。
第二点,是以白居易的政治背景切入。白居易这时官场失意,被贬江州,心中总是落寞。他在官场上无法找到正义的同伴,于是刘十九变成了一个理想的正义化身,是他理想的同伴和知音。入夜后的黑暗、厚雪,都是白居易与正义相会的阻碍。但是,白居易仍存在着“红泥小火炉”里的,那小小的希望及暖暖的诗意,支撑着他度过那灰暗的寂寞时期。如此一来,这首诗看起来就带了那么点的沧桑感了。
本诗取材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没有雕琢,语言平淡,词句含蓄简练,情味盎然,明亮温暖。诗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浓厚情谊,让人读了身心亦醉。诗中的色彩,绿、红、黑,营造出一个立体的世界,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渴望;对比色则带出了视觉效果。白居易把普通的问话转为诗,让平淡的生活更见心思及新意。那雪是冷的,酒是温的,情却是热的。

【参考书目】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

【读读文章】朱自清《匆匆》

这是一首散文诗,完成于1922年3月28日,发表于4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文学旬刊》。部分出版社的《朱自清选集》把它归类为散文,但根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1986年编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却是把它归类为诗。这是比较可靠且正确的。这也可以从他写给俞平伯的信中看出:

“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己。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这也是《匆匆》的由来。诗人因为“回想上的惋惜”,而感予抒发。诗人借描写自然景致、生活片断,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首诗写得浅白简练,朗朗上口。文章“浅白简练”也是朱自清的作品特色。其外,诗人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他的感情。比如以上的两个例子,便是用了排比,造成一股流畅的气势。再来,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把“日子”拟人化了。如:

“我察觉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另外,诗人也用了对比,比较明显的有: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诗人以针和滴水之微,与百川大海之宏大对比;进而流露出生命的短暂。此诗重于抒发而非载道,于是诗人利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发出了他对人生与时间的疑问。比如第四段,便是由一连串反问句组成的。

总个来说,诗人在诗中表示他对自己渐渐年长,却又捉不紧时间,而感到无奈、空虚及不知所措。他甚至感到紧张与恐惧,所以他才会“汗涔涔而泪潸潸”。而第四段中的“徘徊”一词,指的应该是思想上的“徘徊”,做事常常犹豫不决,虚掷了光阴。虽然诗的表面上看来似无限哀叹及矛盾,但诗人都应该明白不能让青春逝去。应有所作为。

我认为诗中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我们一直埋怨时间不够用,但却常常不知如何安排一个空闲的下午;要等到年老病重时,才发现还有好多事没做,时间却匆匆而过了。

最后,诗人也在诗中探索生命的价值,一连串的反问带给读者们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参考书目:

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香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陈孝全《散文大师·朱自清》,台北: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余传明《国学宗师-朱自清》,台北:大步文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