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書】龍應台《目送》



哭了好多次呢。不知爲何,很難控制心疼的情緒。
親情,是多數人的崩潰底限呢。我就是了。
看到後尾的時候,簡直是哭得歇斯底里了。
好難得呢,哭成這樣。
這部書,確實是“brutal”。

【翻翻書】米米拉《優柔王子之歌》


幾個青春少艾極力推薦這本校園愛情小説。
由於多人傳閲,幾經輾轉,眼睛亮晶晶的少女叩了門,終把書遞了給我。
借閲此書,純粹想了解所謂“九年級閲讀精品”的内容,一窺小瓜們的閲讀傾向。
再説,封面的圖畫真是漂亮,很吸引人。
花了兩個鈡吧,就把書看完了。
嗯,我在回想當年,我是否曾被這樣的故事内容吸引呢?
嗯,其實有些故事情節還真是牽強兼刻意,效果不佳,感動不了我。
還有,就是,我,看過更好的言情小説。
嗯,不能比較,要有同理心,還是繼續回想吧。
當年,我曾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感動過嗎?
嗯,想了好久呢,想不起了,心境不同了,想不起。
到了最後,還是不明白爲何它如此受歡迎……
還是針對故事,說說感想吧。
我很討厭像溫良這樣的男生,什麽嘛?優柔寡斷是一種殘忍呀。真討厭!
這種男生讓我想起《木解寄生》裏的男主角,對感情也是這樣拖拖拉拉的,很討厭。
還有,我覺得明優會喜歡上清泉,絕對是過後清泉變美了的關係啦!
還有,像溫良和明優這樣的男生是不存在的啦!
呃,我當然很希望他們是真實的,誰不愛看帥哥啊?誰不愛好男生啊?
但,又帥又好的男生是不存在的。
現實是殘酷的。
哈哈。

【聼聼人家怎麽說】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講座


日期:2009117日(六)
時間:晚上七時半
地點: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部B2禮堂
這是第三次聼龍作家的講座了。
第一次是在《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第二次是在《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
當看見報章的宣傳時,才發現聼龍作家的講座已是我個人的“傳統”。
於是,不能控制的,我寄出報名的電郵。
只是,很想再聼一次呀。(這句很“日文”啊,哈哈)
ただ、もう一度聞いてる、ねハハ。
前兩次去會場很方便,我就住在附近呀。
這次不簡單了,我搭了3小時半的巴士,再轉搭大約45分鐘的巴士,總算趕到。
記得上兩次,呼朋喚友的一大群,現在只剩下住在附近的月王。
總算有個伴,本來還以爲自己一個人呢。
簽好書後,吃了很夜的一頓晚餐,在月王家過夜,隔天又重復同樣的巴士行程。
到達目的地后,因爲極想回家,又加搭了半個小時的巴士回鄉,吃了一頓飽飯又趕回來……總之,我大半天都花在路上了啦,哈哈,幸好沒暈車呢,不過後遺症逃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啊,言歸正傳。很想看看《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紀錄片呀。
龍作家説話很有條理呀,學不來啊,我。
龍作家很有同理心啊,很照顧在場的讀者,我要拍照的時候,她就轉過來了。
哈哈,我太自以爲是了吧?除此以外,在說到一些名詞時,她會放慢説話的速度,很照顧我這些抄筆記抄得慢又常慣性“耳聾”的人啊,嗚嗚,太感動了。
筆記抄得很少,因爲一直在控制自己要掉眼淚的情緒,太感傷了!
幸好,有龍作家不時地黑色幽默“制衡”,哈哈。
請包容我這個懶惰鬼啊,接下來要很“筆記”的說一說。
· 龍作家在出版《野火集》時號稱“龍捲風”呀?名副其實啊。
· 報告啊、研究啊等等的資料就像叢林中的碎片呢,我比較想說成是拼圖呢。
·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歷史真相”這種東西的啊!我們知道的永遠只是灰塵的渣,哈哈。
· 在亂世中,往往一個細小的決定就是一輩子了。沒得改真的很悲傷。
· 我們人啊,被命運作弄啊,很荒謬呀。
· 歷史,荒謬的事多的是,既荒謬又真實呀。
· 讀歷史,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啊,我們要學會去思索啊。
· 統一不重要啊,和平最重要。
最後,希望此書不會被禁。
大家都要看看啊,會禁此書的XYZ,絕對是那些沒看完書的XYZ,哈哈。

【翻翻书】冯以量《已亮成長路——把愛帶回家》

他说没有坏小孩,只有受伤的小孩。
他对家庭的诠释很好,让我对“家庭”概念了解得更透彻。
家庭,不只我们看见的、具体的成员,里头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关系”。
一代,又一代,上一代会影响下一代。
倘若所犯的错误,没有被纠正过来,同样的错误只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我这个人,别看我邋邋遢遢的,但在某些方面,我可是个完美主义者。
我实在不能容忍自己或他人一直犯着同样的错误。
这也是我常常自我厌恶的原因。
一再提醒自己、反省自己,可是还会犯错,这实在是惹自己讨厌自己!

【翻翻书】源淼《轮回转世之约》


让我真正醒悟“死”。
很多神奇的记录,孰知真假?

我信。

她对死后世界的分析,让我更相信轮回。

【翻翻书】简媜《老师的十二样礼物》


美国游学记,美国小学生的生涯。很开明的学校,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更让人赞赏。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工作,大家都很热心。

【翻翻书】[美]卡罗琳·帕克丝特《巴别塔之犬》

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个人。

【翻翻书】张爱玲《张看》


张爱玲的文笔总是很直接,故事明明叙述着现实的生活,却直接得露骨,看到这样的叙述,总要吃一惊,然后怀疑:“真是这样写了吗?”又回头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会怀疑。这样的叙述如迎面而来的飞刀,避无可避,或者说像是一把刀在心上刮了好几下,每一刀都要刮在伤口上。怎么会有人把这些现实的真相写出来?近乎残忍的描写,对我来说,虐心呀。

【翻翻书】小王子

他们说,中国的译本不好,以往都有察觉到,却没有确实的认知。但,买了就是买了,也不好抱怨了。我在火车上看完后,就转送给地底了。故事蛮不错的,其实。以前其实有读过,不过都忘了。里头的确包含很多哲理,虽然不长,不过那小王子还真是忧郁的小人儿。我觉得他流浪的经历很有趣。国王、酒鬼、地理学家、守财奴、点灯的人、狐狸等都很有趣。虽然地球上的玫瑰园长满了玫瑰,但小王子真正牵挂的不是玫瑰花而已,他牵挂着的仍是他星球上的,那独一无二、任性的玫瑰。如狐狸所说的,那是被驯养的玫瑰,或者说是小王子被驯养了?不错的童话(寓言?)。

【读读诗】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1〕新醅酒〔2〕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注释】

〔1〕绿蚁: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细如蚁;
亦是酒的代称。
〔2〕新醅酒:新酿,未滤去糟的酒。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28岁(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官高左拾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以越职言事罪,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任期间,体恤百姓,广结人缘,颇受民众的爱戴。晚年好佛,定居洛阳。在文学上,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要求诗歌反映时事,起教化民众、劝戒和讽喻统治者的作用。他亦强调“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创作艺术上,则要求主题鲜明,通俗易懂,朴素质直。白居易将其主张实践在作品上,著有《白氏长庆集》。


【题解】

《问刘十九》,“问”,有询问的意思;刘十九则是诗人的好友。“刘”是姓氏,“十九”则是排行,唐人流传堂兄弟的大排行。刘十九即是刘柯,河南登封人,是一名隐士,白居易在江州认识的朋友。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任司马(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时作。


【译文】

新酿、未过滤的酒,浮着细如蚁、泛绿的泡沫;红泥砌成的小火炉,燃着让人暖和的火;傍晚快入夜的时候,天似乎要下雪了;在这惬意的时刻,朋友,是否愿意与我喝一杯呢?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唐文人嗜酒,人所皆知,在寒冷的夜里,能与友好把酒畅谈,更是文人的一大乐事。本诗便是以此心情而作。
这首诗可以从两点来谈;第一,劝酒诗或邀酒诗?即是白居易的友人是还未到?仰或是刘十九已在室内与诗人共饮?显然的,这首诗可适用于室内或室外。在室内的层面上,“绿蚁新醅酒”并不是好酒,新酿又未滤清酒渣子的酒,总是带些苦涩的味道,并不好喝。怪哉的是,白居易竟以它来招待朋友?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两位早已在室内饮酒多时,好友共饮,这一畅快,竟把那些好酒都喝光了,就只剩这“绿蚁新醅酒”了,刘十九这时也不胜酒力,白居易也只好劝一句“能饮一杯无”了。
在室外的层面来说,则是书面的解释,白居易写了这首邀酒诗后,就差人快马加鞭送给刘十九;白居易在等候的时候,望向室外,却见“晚来天欲雪”,不是行路的好时候,不免有些担心,却又期待好友的到来,最后也只能叨念一句“能饮一杯无”。
第二点,是以白居易的政治背景切入。白居易这时官场失意,被贬江州,心中总是落寞。他在官场上无法找到正义的同伴,于是刘十九变成了一个理想的正义化身,是他理想的同伴和知音。入夜后的黑暗、厚雪,都是白居易与正义相会的阻碍。但是,白居易仍存在着“红泥小火炉”里的,那小小的希望及暖暖的诗意,支撑着他度过那灰暗的寂寞时期。如此一来,这首诗看起来就带了那么点的沧桑感了。
本诗取材自生活琐事,信手拈来,没有雕琢,语言平淡,词句含蓄简练,情味盎然,明亮温暖。诗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浓厚情谊,让人读了身心亦醉。诗中的色彩,绿、红、黑,营造出一个立体的世界,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渴望;对比色则带出了视觉效果。白居易把普通的问话转为诗,让平淡的生活更见心思及新意。那雪是冷的,酒是温的,情却是热的。

【参考书目】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

【读读文章】朱自清《匆匆》

这是一首散文诗,完成于1922年3月28日,发表于4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文学旬刊》。部分出版社的《朱自清选集》把它归类为散文,但根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1986年编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却是把它归类为诗。这是比较可靠且正确的。这也可以从他写给俞平伯的信中看出:

“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己。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这也是《匆匆》的由来。诗人因为“回想上的惋惜”,而感予抒发。诗人借描写自然景致、生活片断,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首诗写得浅白简练,朗朗上口。文章“浅白简练”也是朱自清的作品特色。其外,诗人用了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抒发他的感情。比如以上的两个例子,便是用了排比,造成一股流畅的气势。再来,诗人在字里行间中,把“日子”拟人化了。如:

“我察觉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另外,诗人也用了对比,比较明显的有: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诗人以针和滴水之微,与百川大海之宏大对比;进而流露出生命的短暂。此诗重于抒发而非载道,于是诗人利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发出了他对人生与时间的疑问。比如第四段,便是由一连串反问句组成的。

总个来说,诗人在诗中表示他对自己渐渐年长,却又捉不紧时间,而感到无奈、空虚及不知所措。他甚至感到紧张与恐惧,所以他才会“汗涔涔而泪潸潸”。而第四段中的“徘徊”一词,指的应该是思想上的“徘徊”,做事常常犹豫不决,虚掷了光阴。虽然诗的表面上看来似无限哀叹及矛盾,但诗人都应该明白不能让青春逝去。应有所作为。

我认为诗中表现出了一种矛盾,我们一直埋怨时间不够用,但却常常不知如何安排一个空闲的下午;要等到年老病重时,才发现还有好多事没做,时间却匆匆而过了。

最后,诗人也在诗中探索生命的价值,一连串的反问带给读者们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参考书目:

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香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陈孝全《散文大师·朱自清》,台北: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余传明《国学宗师-朱自清》,台北:大步文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