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书】[法] 尚路易·傅尼叶《爸爸没杀人》


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及笔触写出爸爸的一生。
短小的杂文,是作者童年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酒鬼、医生和爸爸。
幽默的背后是怨恨、伤痛、不安、疑惑……
作者走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写出这么一段话,看了才明白爱一直都在:

“现在,我已长大,终于知道活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于某些较为脆弱的人选择了‘不好’的方式,以承受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食物,我们实在不能过于苛责。”

酗酒是他生活的方式,只是这方式,用错了。

是的,有些人你爱他,他也爱你,但你们却不适合住在一起。
人说“血浓于水”,有时候是血缘把你们紧紧地系在一起,这条关系可能是羁绊。
或许是你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的羁绊,你或许想把这些人去掉吧,你说“你们给我消失吧”,但若是这么做,仅代表着你的生命的不完整,因为这些人就是偏偏地占了你人生的一角。

小说家胡淑雯的书评有这么一段话:

“有些被抛弃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自问:为什么爸爸不爱我?这本书告诉我们:假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那么,当他们不爱或无法爱的时候,很可能也是无条件的,与你的好坏并不相干。”

可怜的孩子们在面对父母及家庭的困境时,常会自责:是不是我不乖?
停止自责吧,这都不是你们的错。

我们可以尝试——
“体谅父母的脆弱”(法国《费加洛杂志》)。

【翻翻书】[法] 尚-多明尼克·鲍比《潜水钟与蝴蝶》

在极大的困顿中,以生命书写的书。

作者失去了具体的自由,却保留了抽象的心灵。
诚如“哀莫大于心死”,心灵的自由才是支持生命的源头。

书中的篇章像是喃喃自语,我们听着作者娓娓说出他的回忆、计划和感受。
读着的时候,我想起了祖母。
她因行动不便而“困”在屋里(像是作者的爸爸那样),作者则是“困”在自己的身体里。

自由,是很重要的东西。

【翻翻书】[美] 米奇·艾尔邦《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中国版
电影版
同朋友借了中国版的《相约星期二》,看了后觉得挺有意思,但仍未到心里。
那天电视播了此书的电影,看了很感动,于是把书找出来重看。
重看的是自己在几年前的书展中买的台湾版,这次真把它读进心里了。

台湾版
确实是本好书,启发了我。
很想看原著英文版,找找看吧。

【音乐读书】《飞向札幌的班机》

飛向札幌的班機

詞曲:陳忠義
演唱:JS

終於開始相信 愛情不只是頻率的問題 我們需要一點空間呼吸

我太過依賴你 已經不知不覺失去自己 怎麼重新設定我們間的關係
我還沒那種勇氣 奮不顧身離開你 就當作我暫時去旅行
飛向札幌的班機 抗拒地心引力 逃離虛構幸福的自己
5000英呎的空氣 心漸漸失去重力 冷鋒過境 我們的愛情

北半球的天氣 像你不安心情捉摸不定 時而颳風下雨下一秒又放晴
我曾那麼愛你 就算失去了尊嚴都可以 曾幾何時我卻開始討厭我自己
我還沒那種勇氣 奮不顧身離開你 就當作我暫時去旅行
飛向札幌的班機 抗拒地心引力 逃離虛構幸福的自己
5000英呎的空氣 心漸漸失去重力 冷鋒過境 我們的愛情

【翻翻书】[德] 费迪南·冯·席拉赫《罪行》

人,为什么会犯下罪行?
犯罪者值得同情吗?值得原谅吗?
为何要为罪证确凿的犯罪者辩护?

最近在大众书局买的畅销书。
虽然对这本书里惨死的人很失礼,但我必须说书中的故事很精彩,欲罢不能。
书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作者以沉稳朴实的文笔带出犯人等等罪行的前因后果,
让我看到最后,还是得翻翻词典,查查什么叫“罪行”。 
查了“罪行”,再查“犯罪”;查了“犯罪”,再查“刑罚”······
才发现,它非仅仅纸上的释义那么简单。
最终,发现词语仅是“白纸黑字”,说得清什么呢?
我们企图在书籍中洞悉人性,却总是换来心寒、无奈。
然而,天空虽不会总是晴朗,但也不会总是阴暗无光。
人性的光辉,大概只能以“爱”字概之。
“人,总要信。”

作者是德国的正牌律师。以下是关于此书及作者专访的视频:
《罪行》德國第一電視台深入報導
《罪行》德國N24電視台作者訪談:深入探討罪與罰

*德国西南电台的作者专访(YouTube)虽然谈得精辟,
但含有部分故事“剧透”,因此建议看完书后再看此视频。

泰国和合艾

前个星期大伯母到合艾旅游,买了一些零食回来。
昨日大千金带了这些零食回来,说是要给小千金带去宿舍吃。


大千金:呐,伯母从泰国买来的,拿去吃吧。
小千金:哦,你放着。
姓尤的:什么泰国买来的?!她是去合艾买的。
大千金:哇哈哈~~合艾就是泰国的地方呀!
姓尤的:什么?!泰国是泰国,合艾是合艾!
大千金&小千金:哇哈哈~~